笔记-综合知识-1.3 信息系统
1.3 信息系统
1.3.1 信息系统定义
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处理信息为目的的专门的系统类型。信息系统可以是手工的,也可以是计算机化的,本书中讨论的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组成部件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存储设备、感知设备、外设、人员以及把数据处理成信息的规程等。
- 硬件由执行输入、处理和输出行为的计算机设备组成。输入设备包括键盘、自动扫描设备、语音识别设备等。
- 软件由管理计算机运行的程序构成。包括设备驱动程序、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等。
- 数据库是经过机构化、规范化组织后的事实和信息的集合。数据库是信息系统中最有价值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 网络负责信息在信息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有序流动、负责信息在信息系统之间有序流动。有时候把网络中的链路层(信息用比特表达)和物理层(信息以电气状态存在)又称为通信子系统。连接信息系统内部主要部件的网络称为内部网(Intranet),连接不同信息系统的网络称为网间网(Internet)。系统的开放性特点要求信息系统互联要遵从一致的协议、统一的命名规则和地址空间,而互联网(Internet)就是目前连接全球绝大数商用信息系统的网间网,遵从的网络协议是TCP/IP。
- 人是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信息系统人员中包括所有管理、运行、编写和维护系统的人。
- 规程包括战略、政策、方法、制度和使用信息系统的规则。
从用途类型来划分,信息系统一般包括电子商务系统、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生产制造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
采用现代管理理论(例如,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作为计划、设计、控制的方法论,将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等部件按照规划的结构和秩序,有机地整合到一个有清晰边界的信息系统中,以到达既定系统的目标,这个过程称为信息系统集成。
1.3.2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是面向现实世界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的,是为了提高人类活动的质量、效率而存在的。信息系统的目的,性能,内部结构和秩序,外部接口,部件组成等等由人来规划,它的产生、建设、运行、完善构成一个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为了工程化的需要,有必要把这个过程划分为一些具有典型特点的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工作方法,阶段中的任务也由不同类型的人员来负责。这个过程称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软件在信息系统中属于较复杂的部件,可以借用软件的生命周期来表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软件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
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阶段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简化为:
系统规划(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系统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编码、测试)、运行维护等阶段,为了便于论述针对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
1.3.3 信息系统常用的开发方法
信息系统的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在系统开发时,为了更好地控制时间、质量、成本,并使用户满意,除了技术、管理等因素外,系统开发方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3.4 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1. 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概念和作用
一个组织或一个区域的信息系统建设,都要经历由初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诺兰总结了信息系统发展的规律,在1973年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并在1980年完善了这一理论,人们称之为诺兰模型,又称为成长阶段模型(StagesofGrowthModel)。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4个方面。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6个阶段:初始期、普及期、控制期、整合期、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如图1.3所示。
诺兰阶段模型同时还指明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6种增长要素:
(1)计算机硬软资源: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发展。
(2)应用方式: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
(3)计划控制: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
(4)MIS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
(5)领导模式:开始时,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MIS,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MIS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
(6)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地规划,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信息系统建设失败的案例中,有70%是因为规划不当造成的。因此,信息系统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2. 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内容
总体规划要在总结前一时期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研究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目标任务、技术架构,全面梳理行业/集团、企业/公司两个层面的要求和需求。在规划中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① 是处理好行业/集团规划和企业/公司规划的关系,要在统一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做到统筹规划;
② 是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坚持行业共性的前提下,尊重企业的个性,做到上下兼顾;
③ 是处理好规划制订和执行的关系,加强规划的约束力,维护好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做到规划落地。
总体规划应满足如下要求:
(1)要具有指导性、针对性,能够引领和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2)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说明、现状分析评估、信息化目标任务、信息化架构、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3)要依据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对信息化规划进行考评,从而实现持续改进。
规划报告,通常包括如下内容:
(1)现状分析与诊断
现状分析以需求调研的结果为基础,以组织的信息化现状、业务发展为重点,进行业务和信息化现状分析、诊断和梳理。
- 信息化现状。规划需对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需求调研,如业务应用服务、信息公开和信息服务、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安全、运维、管理和技术的标准规范等情况。
- 业务发展。规划根据收集的企业业务发展相关材料,并组织开展高层访谈和部门业务访谈,明确未来一定时期本单位的总体发展思路、战略目标任务、主要战略
措施和关键业务发展目标等。 - 业务分析。根据本单位的业务战略和业务目标,结合当前业务现状进行分析和总
结。 - 差距分析。根据行业/集团信息化总体要求、企业战略、信息化需求以及业务分析结果,分析信息化存在的主要差距,明确规划的关键内容。
(2)组织/企业战略描述。
以收集的企业战略、高层访谈结果为基础,系统地分析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未来的业务模式、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并对信息化建设提出的要求。
企业战略分析需充分考虑如下方面:
- 行业变革趋势分析
需收集行业/集团发展趋势相关的材料,并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行业的管控模式、生产方式、协作方式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可能的变革进行分析和梳理。 -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需收集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关材料,组织高层访谈,分析行业发展变革对本单位的影响,并明确企业战略对本单位的业务运营、综合管控和指挥决策所带来的影响。 - 信息化战略影响分析
需分析行业变革、企业战略对信息化工作的总体影响,包括信息化的战略定位、信息化的基本能力和基本要求等。
(3)信息化战略描述
应以企业战略分析和现状分析诊断的结果为依据,分析并明确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等。
信息化战略分析需充分考虑如下方面:
- 指导思想。需明确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包括总体思路、所遵循的原则和
方法等。 - 目标任务。需紧扣行业/集团信息化的总体要求、企业战略对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制定清晰明确的信息化战略目标。
- 技术路线。要依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遵循的技术路线。
(4)业务架构
以信息化规划需求调研、现状分析为基础,一般包括方针政策、业务目标、业务组织、业务分类、业务事项、业务流程、业务规则等,采取从上至下的方式,建立本企业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需充分考虑如下方面:
- 业务建模。需对当前业务要素进行建模和说明。
- 业务优化。需对业务建模优化内容及过程进行说明和描述。
- 业务蓝图。需构建和描绘业务未来发展的架构和蓝图。
(5)应用架构
以业务架构为依据,对应用体系的结构和相互关系进行说明。应用架构包括应用现状、应用要素和应用体系设计的描述,为创建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奠定基础。
应用架构需充分考虑如下方面:
- 应用现状。应对现有应用系统情况进行描述。
- 应用要素。应包括对服务域、服务类、服务组件的说明。
- 应用体系设计。应按照信息化建设要求,规划设计主要业务和相关领域的应用系统。
(6)数据架构
通过分析数据资源现状,系统地梳理关键数据要素,并对数据存储、加工、数据集成交换、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进行总体设计。
数据架构需充分考虑如下方面:
- 数据现状。分析现有数据库及相关关系、数据内容、数据的地理空间分布、数据交换和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数据要素。数据要素包括元数据、主数据、数据分类编码、主要交易数据、分析数据等。
- 数据架构体系设计。主要内容应包括数据资源综合管理体系、数据加工存储体系、数据集成交换体系、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的总体规划设计。
(7)技术架构
通过信息技术现状的分析,对基础设施、应用集成、信息安全等架构进行总体设计。
技术架构需充分考虑如下方面:
- 技术现状。对现有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进行描述。
- 架构设计。对机房环境、网络通信、计算存储、数据库、中间件、应用集成、信息安全等技术架构进行总体设计,并明确关键的技术要求。
(8)治理架构
通过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权责配置、管理机制、运作流程进行梳理分析,编制IT治理架构。
治理架构需充分考虑如下方面:
- 治理架构。主要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IT组织结构治理、IT投资治理、IT项目治理、IT运维治理、IT绩效治理等。
- 组织机构。应从决策机制、信息化投资管理、项目管理、安全管理、标准规范管理、运维管理等方面,明确机构和权责的分配。
- 工作流程。应遵从国际、国家和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制定IT治理所涉及的IT规划、IT建设、IT运维和IT监控等领域的流程,并按流程规范执行。
- 监控机制。应对IT规划实施、IT资产运行、业务连续性和稳定性、IT与业务要求的一致性、资源分配效率、IT服务和业务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监控,并持续改进治理架构。
(9)规划实施
确定待建项目以及项目优先级、实施计划、投资预算、保障措施、实施策略等相关内容,并制定分年度的实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