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信息技术知识-3.2 运维、运营和经营

3.2 运维、运营和经营

3.2.1 运维

运维是运行维护的简称,是一种IT服务形态。在《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GB/T29264-2012)中,对运行维护服务(operation maintenance service)给出的定义是“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方法,依据需方提出的服务级别要求,对其信息系统的基础环境、硬件、软件及安全等提供的各种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

运维是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内容最多、最繁杂的部分,是对信息系统提供维护和技术支持以及其他相关的支持和服务。运维服务的主要对象包括基础设施、硬件平台、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以及依赖于IT基础设施的数据中心、业务应用等信息系统,其范围可以是单个IT基础设施的运维,也可以是整体IT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的总体运维。运维服务交付内容主要包括咨询评估、例行操作、响应支持和优化改善。

在《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GB/T29264-2012)中,将运行维护服务分成基础环境运维、硬件运维服务、软件运维服务、安全运维服务、运维管理服务和其他运行维护服务六类,每类运维服务及其说明见表3.1。
运维服务分类与代码

任何组织和个人提供运维服务需要依据需方提出的服务级别要求,并确保提供的运行维护服务符合与需方约定的质量要求。因此,具备相应运维服务能力是服务组织提供服务的必要条件,比如规范和明确运维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安排、提供绩效考核量化依据、提供解决事故和问题经验、提供知识的积累和共享手段、实现完善的IT运维管理、提高组织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等等。在《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28827.1-2012)中给出了供方运维服务的能力模型,该模型定义了运行维护服务能力的四个关键要素:人员、资源、技术和过程,每个要素通过关键指标反映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模型也给出了供方为持续提升运维能力的管理方法。

3.2.2 运营

运营是对组织经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等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运营的目的是保证正常的业务开展。现代汉语词典对运营的解释为运行和营业,从其解释可以看出运营一词带有商业色彩。

运营强调以经营为中心,是把投入的资源(生产要素)按照特定要求转换为产出(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运营管理的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运营过程不仅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运营的第一大对象。运营必须考虑如何对这样的生产运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运营系统是指上述转换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它的构成与转换过程中的物质转换过程和管理过程相对应。例如有效地把人、机、料、法、环与生产需求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有效地通过运营系统把资源的投入、物料的投入变成产品,有效地实现企业对整个运营管理所赋予的期望和结果,即所谓的运营目标等等。举例来说,对于常见的生产制造业(如汽车制造、商品制造)的生产运营系统,输入是原材料、客户需求信息;转换过程是制造,使用的资源有厂房、设备、工人、工艺;输出的是制造出来的商品。而对于非制造行业(如运输、学校、医院等)的生产运营系统的输入、转化、输出均有所不同。如对于医院的生产运营系统,输入的是病人、病人信息;转化过程是诊断、治疗,使用的资源有病房、医疗器械、医生、护士、医术等;输出的是医嘱、治疗结果。对于运输公司的生产运营系统,输入的是出发地的乘客;转化过程是位移,将乘客从出发地送到目的地,使用的资源有运输场所、运输设备、驾驶员、服务员以及相关的服务;输出的是到达目的地的乘客。对于管理咨询公司的生产运营系统,输入的是企业的现状;转化过程是策划、企业诊断,使用的资源是咨询师以及咨询师提供的咨询服务;输出的结果是解决问题的提案。

运营管理指对生产和提供公司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其中设计是根据运营目标,根据企业对运营系统的要求,来设计实现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运营系统。运行就是要驱动或推动这个系统的执行,让它真正动起来,通过整个系统的运转来完成运营目标。评价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监控和追踪,衡量运营系统,与期望的结果比对分析,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运营目标。改进就是要及时纠偏,不断完善和优化系统。▲

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使得大量生产要素转移到商业、交通运输、房地产、通信、公共事业、保险、金融、互联网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和领域,现代运营的范围也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扩大到非制造业。运营管理已不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而是扩大到包括运营战略的制定、运营系统设计以及运营系统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它把运营战略、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配送直至售后服务看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对其进行集成管理。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本身的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日趋复杂,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变化,这些因素使运营管理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3.2.3 经营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经营的解释包含两个层面:

① 是筹划并管理(如企业等);
② 是泛指计划和组织。

经营是随着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人类的经营活动可以分为两类:

  • 一类是对物质资料的经营,其目的是使人类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并使物质的量得到扩大、质得到提高;
  • 另一类是人们对人类本身的经营,这种经营活动主要是对人的意识、行为、利益进行调节,其目的是使人的意识、行为规范化,平衡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维持社会公正。

前一类经营称为经济,即物质资料经营,后一类经营称为政治,即社会经营。

经营需要有经营者、经营对象、经营权和经营载体,经营者是经营活动的主体,没有经营者就不可能有经营活动。经营对象是经营的客体,经营对象是经营者把自己的经营活动加于其上的东西。经营权是实现经营的手段,是经营者对经营对象的占有、支配、使用和处理或强制、规范并承担经营责任的权力。经营载体是经营活动得以进行的组织。经济的载体被称为经济组织,一般是家庭、企业;政治的载体被称为政治组织,一般是政府。

我们这里谈论的经营是物质资料的经营,泛指企业经营。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具有自负盈亏能力、能够开展经营活动的组织。企业经营是根据一个组织的资源状况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对组织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部署,制定组织的愿景、目标和方针的战略层次活动。它解决的是组织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问题,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它的核心目标是利润,并涉及费用、财务等各个方面的管理。

1. 经营思想

企业的经营思想是指贯穿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它是由一系列观念或观点构成的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的总和。具体地表现为六个观念。

(1)市场观念
市场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与用户之间关系的经营思想。用户需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源。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候生产是市场观念的基本内涵。

(2)竞争观念
竞争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与市场竞争对手之间关系的经营思想,市场竞争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企业之间为争夺更有利的生产经营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的斗争。市场竞争具有客观性,排他性、风险性和公平性。企业对这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反映出企业竞争观念的表现方式和强度。

(3)效益观念
效益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经营思想。企业的效益观念涉及到处理好投入、转化和产出的综合平衡。

(4)创新观念
创新观念是企业处理现状和变革之间关系的经营思想。创新是经营者抓住市场的潜在机会,对经营要素、经营条件和经营组织的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的经营体系的变革过程。企业的创新观念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① 是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开发、老产品的改造、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以及新资源的利用;
② 是市场创新,即向新市场的开拓;
③ 是组织创新,包括变革原有的组织形式,建立新的经营组织。但变革是有风险的,不变革也是有风险的,对两种风险的认识和态度是创新观念的本质。

(5)长远观念
长远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关系的经营思想。近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是一对矛盾统一体,长远发展需要一定的投入,而投资回收期有长有短;另一方面,投资者和企业员工当期利益又不能不考虑。企业领导者如何兼顾这对矛盾,是长远观念的核心。

(6)社会观念
社会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发展之间关系的经营思想。现代企业越来越感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企业的良好生存环境依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企业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某些贡献,诸如对国家、生态环境、文化教育事业、社区发展、就业、职工福利和个人发展负有责任。社会观念的本质,就是谋求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企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社会的发展又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也称为生态平衡观念。推而广之,生态观念是指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观念。

2. 经营目标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在一定时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成果,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目的性的反映与体现,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企业经营目标不止一个,其中既有经济目标,又有非经济目标;既有主要目标,又有从属目标,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目标体系。企业经营目标反映了一个组织所追求的价值,为企业各方面活动提供基本方向。它使企业能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范围内适应环境趋势,能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企业的经营目标包括三个层次:

  • 第一层是决定企业长期发展方向、规模、速度的总目标或基本目标;
  • 第二层是中间目标,分为对外与对内目标。对外目标包括产品、服务及其对象的选择、定量化,如产品结构、新产品比例、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对内目标就是改善企业素质的目标,如设备目标、人员数量、比例目标,材料利用、成本目标等;
  • 第三层是具体目标,即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合理化与效率目标。如劳动生产率、合理库存、费用预算以及质量指标等。
1)经营目标分类

企业的经营目标,按其重要性来说,可分为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

(1)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对企业战略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是企业宗旨中确认的企业经营目的、社会使命的进一步阐明和界定,它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比如竞争地位、业绩水平、发展速度等等。

战略目标是一种宏观目标,它的着眼点是整体而不是局部。它是从宏观角度对企业发展的总体设想。战略目标是一种长期目标。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和长远。它所规定的是一种长期的发展方向,它所提出的是一种长期的任务,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企业职工相当长的努力才能够实现。作为一种总目标、总任务和总要求,战略目标总是可以分解成某些具体目标、具体任务和具体要求的。

战略目标的特点是:

  • 实现的时间较长,一般能够分阶段实行。
  • 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往往标志着企业经营达到了某一个新的境界,与过去比有明显的变化。
  • 实现这一目标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
  • 对各级经营管理层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费用开支。

根据企业所处发展的不同时期,通常有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

  • 成长性目标
    它是表明企业进步和发展水平的目标。这种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企业的经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成长性指标包括销售额及其增长率、利润额及其增长率、资产总额、设备能力、品种、生产量。其中销售额与利润额是最重要的成长性指标。销售额是企业实力地位的象征,而利润额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现实经营能力,同时也表明了它的未来发展的潜力。
  • 稳定性目标
    它表明企业经营状况是否安全,有没有亏损甚至倒闭的危险。稳定性指标包括经营安全率、利润率、支付能力等。
  • 竞争性目标
    它表明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企业形象。竞争性目标包括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名次等。

(2)战术目标

战术目标是企业的短期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战术目标的特点是:

  • 实现的期限较短,反映企业的眼前利益;
  • 具有渐进性;
  • 目标数量较多;
  • 其实现有一定的紧迫性;
2)制定经营目标的作用与原则

(1)制定经营目标的作用

  • 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
    它能指明企业在各个时期的经营方向和奋斗目标,使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而且也为评价企业各个时期经营活动的成果确定了一个标准,以便减少盲目性,使企业的决策层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压力变成动力,引导企业一步一步地前进。
  • 协调各项经营活动
    通过总目标、中间目标、具体目标的纵横衔接与平衡,能够以企业总体战略目标为中心,把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出一种“向心力”,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到最有效的协调。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果。
  • 团结全体员工
    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层层制定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实施,能够把每个员工的具体工作同实现企业总战略目标联系起来,提高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出“全员经营”的新局面。

(2)制定经营目标的原则

  • 目标的关键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确定的总体目标必须突出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问题和关键性问题,关系到企业全局的问题,切不可把企业的次要目标或小目标列为企业的总体目标,以免滥用资源而因小失大。
  • 目标的可行性原则
    总体目标的确定必须保证如期能够实现。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必须全面分析企业各种资源条件和主观努力能够达到的程度,既不能脱离实际凭主观愿望把目标定得过高,也不可妄自菲薄不求进取把目标定得过低。
  • 目标的定量化原则
    订立目标是为了实现它。因此,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以便检查和评价其实现程度。所以,总体经营目标必须用数量或质量指标来表示,而且最好具有可比性。
  • 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就是总体目标要与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协调一致,形成系统,而不能相互矛盾,相互脱节,以免部门之间各行其是,互相掣肘。
  • 目标的激励性原则
    经营目标要有激发全体职工积极性的强大力量。因此,目标要非常明确,非常明显,非常突出,具有鼓舞的作用,使每个人对目标的实现都寄予很大的希望,从而愿意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贡献出来。
  • 目标的灵活性原则
    经营目标要有刚性。但是,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的经营目标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改变不切时宜的目标,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及时调整与修正企业的经营目标。

3. 经营计划

企业的经营计划,是指在经营决策基础上,根据经营目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所需要的各项资源,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具体统筹安排所形成的计划体系。事实上,经营计划是企业围绕市场,为实现自身经营目标而进行的具体规划、安排和组织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企业经营计划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先导,并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1)经营计划的特点
  • 经营计划具有决策性
    它是以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前提,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制定和编制的,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 经营计划具有外向性
    它与社会、市场和用户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基本目的就是实现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经营计划具有综合性
    它的基本内容既包括市场调查、预测、生产、销售,也包括技术、财务和后勤,是指导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纲领。
  • 经营计划具有激励性
    它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能激励企业全体职工为之而奋斗。
2)经营计划的任务
  1. 把经营目标具体化
  2. 分配各种资源
  3. 协调生产经营活动
  4. 提高经济效益

4. 经营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指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以实现其任务和目标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经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使供、产、销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人、财、物各种要素合理结合,充分利用,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 需要合理确定企业的经营形式和管理体制,设置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
  • 搞好市场调查,掌握经济信息,进行经营预测和经营决策,确定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和生产结构;
  • 编制经营计划,签订经济合同;
  •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和各种管理制度;
  • 搞好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 加强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 搞好机器设备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
  • 合理组织产品销售,搞好销售管理;
  • 加强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处理好收益和利润的分配;
  • 全面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开展企业经营诊断等。
--------------本文结束 感谢您的阅读--------------